农业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MOOC作业答案

章节测验答案,点击这里查看

【作业】第一次发布 (一)单元作业

1、 问题:农业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评分规则: 【 ①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③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④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⑤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①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食物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合成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农业生产出的一部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但不可能完全替代。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地位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逐渐发展,从农业部门中独立出来,完成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形成工业、商业等其他非农产业部门。
③农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生产原材料和基本生活资料,促进其发展。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生态安全的基础。

2、 问题: 我国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粮食安全?
评分规则: 【 ①强化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经营主体的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支持,确保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供给结构。
③加快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将强化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④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⑤调整国内储备政策,实行目标储备,粮食安全储备率宜控制在当年社会消费量的30%以内。

【作业】第二次发布 (二)单元作业

1、 问题:为什么扩大土地规模会产生规模经济呢?
评分规则: 【 ①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单位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②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生产单位内部产生的效益。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
③首先,是单个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④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相对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

2、 问题:简述土地流转的主体及权利组成?
评分规则: 【 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
②发包方不得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③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更不得侵害承包方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的流转行为。
④承包方有权获得流转收益。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作业】第三次发布 (三)单元作业

1、 问题:辨析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二者的区别?
评分规则: 【 农业科技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是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农业科学技术是指人类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技巧,广义的农业科学技术是指凝结在农业生产力的人的智力,包括农业生产工具、人力资源、农业机械、农业设备等。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科技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 问题:就你了解而言,农业资金的来源有哪些渠道?
评分规则: 【 目前,我国农业资金来源渠道已形成多样化的特点,按照农业资金的来源(或投资主体),可将农业资金分为农户资金、农业财政资金、农业信贷资金、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投入的农业资金以及国外农业资金。

【作业】第四次发布 (四)单元作业

1、 问题: 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评分规则: 【 ①对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农户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首要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包含数量的供给和质量的供给,从数量上看,农户从事非农化工作使农业劳动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质量上看,兼业农户在配置户内劳动时,一般把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收入较高的非农行业,而将老弱病残孕幼等劳动力较弱的家庭成员留守经营农业。
②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由于农户兼业化的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大量农户都维持小规模的兼业经营,既占用着土地,同时农户成员还从事非农产业,土地难以在农户之间流动和转移。
③对农业资本投入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兼业农户在农药、化肥、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上出现了较大差异,很多兼业农户对农业生产缺乏有效投入,导致了农业产出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兼业后的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出现了巨大差异,而“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农户对公共性农业设施的投资不足。
④对农业科技应用的影响:其一,影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采纳效率;其二,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
⑤对农业生产组织化的影响:我国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后,农户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缺陷,如产品竞争力差、市场谈判力弱、交易成本高、缺乏规模效应等等,农户兼业化进一步放大了农户分散经营的不足。

2、 问题:根据中国的实际,如何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评分规则: 【 ①加强宣传培训。一方面,不断向更多的农民普及合作社文化,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促进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职业经理人、财务人员等经营管理者的培训,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②完善合作社服务功能。瞄准社员生产需求,创新农资供应、良种供应、技术培训、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服务聚集人心。
③实施规范化建设。对标新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完善合作社章程、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制度,从全产业链增强合作社服务社员的能力。
④优化政策支持。适当增加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数量,降低贷款利率,创新抵押形式,简化信贷手续,同时鼓励工商资本入股合作社,税收登记、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作业】第五次发布 (五)单元作业

1、 问题:制度变迁理论的机理是什么?
评分规则: 【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供给。
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收益的增加。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

2、 问题:如何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评分规则: 【 选好主导产业。一方面要考虑市场需求,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选择市场容量大或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地优势,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状况,选择自己的优势产品,并通过市场手段把相关资源要素整合到优势产品的生产中,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主导产业。
培育龙头企业。政府必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别是要支持那些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加强基地建设。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力量,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结合起来。
发展农民合作社。结合农产品基地建设,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社。
完善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包括完善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和完善龙头企业的民主管理;二是完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
强化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
优化体制和政策。政府应进行必要的扶持,特别是在发展规划、工商管理、金融税收以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对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矛盾进行必要的协调。

【作业】第六次发布 (六)单元作业

1、 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分规则: 【 在改革方面,对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其活力;降低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进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
在发展方面,主要是加大各级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让农民能得到更多的科技、信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并从政策扶持、投入保障、法制建设等方面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问题:什么是农产品差价?
评分规则: 【 农产品差价是指同一农产品由于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包括储存以及商品质量不同等原因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农产品地区差价:同一时间、同一商品的收购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季节差价:同一商品在同一地区的收购价格或销售价格在不同季节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质量差价:指同一商品因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作业】第七次发布 (七)单元作业

1、 问题:农产品流通渠道具有什么特点?
评分规则: 【 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较长;具有广域性;
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流通渠道具有多样性

2、 问题: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论述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评分规则: 【 简要阐述我国具体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长期处于弱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生产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农村人口流失、教育水平低下等。
论述农业的公共物品属性,例如: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为人类提供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很难对其进行产权界定和价值量化,其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影响或使其他人受益,并在其作用范围内难以排除他人的享用,具有非排他性;粮食安全带来的社会稳定决定了农业具有非竞争性,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这一产品的权利。可见,农业的具备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进行调节,保障农业的正常发展。
论述农业的外部性,例如:从农业对生态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农业景观、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负的外部性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沙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从农业对社会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包括稳定社会、增加农村就业、替代社会福利、增加农民收入等;负的外部性包括加剧农业生产成本等。从农业对经济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包括起到经济缓冲作用、确保农村活力等;负的外部性包括土地价格上涨、农地大量流失等。需要借助市场外部力量,由政府调控来调节农业的负外部性。
论述农业的脆弱性,例如: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技术进步相对较慢,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等。
论述农业的波动性,例如: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不易及时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会对农业造成冲击;农产品的短缺和过剩效应的放大。
论述农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例如:我国农业市场多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农产品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需求,需要政府充当“看不见的手”,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节。
论述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后性,例如: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均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生产者较为分散,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也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作业】第八次发布 (八)单元作业

1、 问题: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在现实使用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评分规则: 【 在具体的测算过程中,要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同时,由于每个指标量纲不同,还要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不同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所评价的结果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算法所得出的我国农业现代化阶段也不同。
另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也应随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2、 问题:简要说明农业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
评分规则: 【 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即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即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重显农业绿色的本色;
更加注重生态保育,即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将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即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