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大学MOOC作业答案

章节测验答案,点击这里查看

【作业】第一章 耕作制度引论 第一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如何理解耕作制度的含义?
评分规则: 【 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大部分。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种植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作物布局主要决策种植什么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肥料作物、果树、药材、蔬菜、牧草等)、各种多少(面积比例)、种在哪里(区域与具体田块安排)三个问题。
(2)熟制主要确定作物在一年内种一茬还是几茬。
(3)种植方式也即种植形式,主要研究一种或几种作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种植,是单作还是间作、混作、套作或立体种养(组成作物复合群体,安排农业动物与植物同田共生)。
(4)轮作与连作是指种植方式的年内及年间安排,主要制定作物一年内或一定年限内的种植排序计划。
养地制度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等。

2、 问题:如何理解耕作制度的两大功能?
评分规则: 【 耕作制度的两大功能是微观技术功能和宏观调控与决策功能。
(1)微观技术功能耕作学属于农业应用科学,它以技术研究与应用为基础,侧重于研究农业全面协调持续增产稳产的技术体系与环节,涉及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作物与作物、作物与投入等方面的技术组合问题,是以土壤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为基础,形成的一整套独立的农业技术体系,比如,这些微观技术包括作物因地种植的合理布局技术、间混套作立体种养技术、复种技术、轮作连作技术、农牧结合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技术、单元或区域耕作制度设计与优化技术,等等。
(2)宏观调控与决策功能耕作制度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一个农业区域或生产单位的资源与生产的关系,作出宏观的布局,如:农林牧等配置的土地利用布局、作物结构与配置、作物熟制安排、农田防护与土地用养计划、耕作制度的区划。

【作业】第二章 作物布局 第二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农业生产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评分规则: 【 作物布局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技术上安排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一项战略措施。其重要的意义是:(1)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农业生产布局是指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生产的结构和在地域上的分布。这里的农是指狭义的种植业。在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上产中占有重大比重,因此说,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2)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水资源相对缺乏。合理的作物布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能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合理的作物布局能满足消费和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从对农产品要解决温饱的数量需求,发展到对农产品优质多样的质量需求。作物布局合理,就可以生产出数量多、种类全、质量优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另外,农产品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可以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兼顾好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按箭头(图片),这幅图片是五味子,大家知道,五味子是一种中药材,可以进行深加工,当时,韩国需求量很大,丹东大梨树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作物布局时安排种植了大量的五味子。
(4)充分吸纳农民就业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难、增收难是当前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农业生产项目,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按箭头(图片),这幅图片是树莓,树莓是一种浆果,特点是怕碰怕压,所以,需要人工采摘。农业企业将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后,发展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树莓产业,再雇佣农民来采摘,这样就充分地吸纳了农民就业。

2、 问题: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评分规则: 【 (1)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这里的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是指,不仅要在产品种类上与市场需求对接,而且要在产品质量、产品规格、产品加工标准和形式上与市场需求对接;不仅要在数量上与市场需求对接,而且要在时间上、空间上与市场对接;不仅要与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对接,而且要与国际市场对接。要在发展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生产的基础上,直接与需求厂商对接,实行“订单农业”。
(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结合在安排作物布局时,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土地等条件及特点相结合,也就是符合生态适应性原则,实行精准规划、精准布局,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区域的资源。例如,世界上有三大黄金玉米带,包括中国东北玉米带,还有,与中国玉米带同纬度的美国中部大平原玉米带,和乌克兰玉米带。在这些玉米带上,他的生态环境条件最适合玉米种植生长。所以,在玉米带上种植玉米就能充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的现状是人多地少,土地及水资源相对不足,面对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我们不仅要强调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还要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选择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和配置,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农业生产条件改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所以在安排作物布局时,应该根据市场取向、资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合理的安排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千方百计让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解决了温饱的前提下,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因此,我们在安排作物布局时,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现代消费观念和现代消费需求特点,满足人们追求现代生活质量的要求。

3、 问题:什么是临界日长、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
评分规则: 【 临界日长: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长日照作物:有些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甜菜等,在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延长日照长度,可缩短营养生长期,提前开花,反之,缩短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多数在早春或春夏之交开花,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短日照作物:有些作物在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临界日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缩短日照长度,可缩短营养生长期,提前开花,反之,延长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蔗、甘薯等。短日照作物多数夏季或秋季开花,多分布在南部或赤道附近。
日中性作物:还有一类作物,他们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一年四季都可能开花,称为日中性作物,如番茄、四季豆、黄瓜、荞麦等。由于日中性作物对日照长短不敏感,所以分布较广泛。
由于不同作物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在引种时就会出现发育提前或延迟的现象,在北半球,在正常的生长季节内,长日照作物北移时,由于光照延长,发育会提前;南移则由于光照缩短,生育延迟,有的甚至不能开花结实。反之,在正常的生长季节内,短日照作物北移时,会使发育延迟;而南移则提前开花。

4、 问题:如何理解养地与耗地作物?
评分规则: 【 人们往往习惯地称豆科作物为养地作物,称禾本科作物为耗地作物,实际上,这种简单的分法是不够确切的。各种作物对于沉淀性元素,包括磷、钾、钙等都是消耗的,只是对于氮素和碳素才有消耗与增加之分。另外,究竟是养地作物还是耗地作物,还要看所生产出来的干物质归还到土壤中的多少而定。所以,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与归还的程度,将作物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1)养地作物养地作物,也叫富氮作物,主要是指豆科作物,如大豆、紫花苜蓿。豆科作物的特点是能够固氮,虽然一年生豆科作物固定的氮,常常与被带走的氮相抵销,但与禾本科作物相比,耗氮还是少得多的,所以,以收获籽实为目的籽实类豆科作物,相对意义上来讲是养地作物,而以养地为目的的豆科绿肥作物,是绝对意义的养地作物。
(2)耗地作物耗地作物,也叫耗氮富碳作物,主要是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麦、谷子、玉米。禾本科作物消耗土壤中或肥料中的氮素比较多,种植这些作物后,如果不施氮肥,土壤氮平衡就是负的。但是从碳素循环来看,禾本科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固定了空气中大量的碳素,如果只将收割后的根茬留在土壤中,而将秸秆带出农田,那碳平衡往往是负的;但是如果秸秆还田,那么,将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所以在农业生产中提倡秸秆还田。
(3)兼养地作物兼养地作物主要是棉花、油菜等。兼养地作物虽然不能固氮,但是由于在物质循环中返回田地的物质较多,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氮磷钾养分的消耗,或增加了土壤碳素。例如人们从棉花、油菜中取走的经济产品是纤维和油,其它的茎、叶、饼等副产品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还田,从这个意义讲,就起了养地的作用,所以这类作物也叫兼养地作物。

5、 问题:如何进行作物布局?
评分规则: 【 (1)调查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光照条件、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土地条件、地貌、植被等。社会条件:肥料条件、能源条件、市场供需、产品价格、涉农政策、产值收入等。生产条件:种植业现状、畜牧业现状、从业者状况、机械化水平、技术与管理、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状况等。
(2)调研社会需求自给性需求:要根据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调研自给性需求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果品及其他作物的种类、数量、占地面积、单产等。商品性需求:在掌握农产品商品价格、单位面积总产值、单位面积成本、单位面积净产值等基础上,调研商品性需求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果品及其他作物的种类、数量、占地面积、单产、需求去向、交易方式等。
(3)作物的组成与配置作物种类与品种的选择:包括依光照条件选择作物、依温度条件选择作物、依水分条件选择作物、依土壤条件选择作物、依地形地貌选择作物。作物熟制的选配:包括一年一熟、一年二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一年四熟的各类型作物及其品种的选择与组配。作物种植方式的配置:包括间混作、套作和复种。
(4)作物量比结构的确定要确定作物的量比结构,首先就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作物量比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它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禾谷类与豆类作物的比例。
(5)划分种植适宜区最适宜区:也就是,作物在这一区域内种植,光热水土以及水利、劳力等条件都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生产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适宜区:作物在这一区域内种植,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采取某些措施,如灌溉、排水、改土、施肥后容易弥补,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在适宜区,虽然投资有所增大,但经济效益仍然较好。次适宜区:作物在这一区域内种植,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够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仍可以弥补,如盐碱地种植棉花。在次适宜区,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不适宜区:作物在这一区域内种植,自然条件中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虽然在不适宜区勉强可以种植,但产量上、经济上或生态上得不偿失。这种区域就是这一作物的不适宜区。
(6)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选定了适宜区,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就可以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再在集中产地进一步选择商品生产基地。商品生产基地的条件是: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土地集中连片;资源条件好,生产技术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产品的商品率较高;生态经济分区上属于最适区或适宜区。
(7)种植区划在确定作物结构后,要进一步把它配置到各种类型土地上去,也就是拟定种植区划。原则是尽可能地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在一个种植区,最后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分布图。
(8)可行性鉴定可行性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布局方案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②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③从业者的经济收入是否合理。④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⑤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可行。⑥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是否可行。⑦是否能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

【作业】第三章 间混套作与复种 第三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间混套作的概念及优缺点?
评分规则: 【 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季节)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特点:间作是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群体内既有种间关系,又有种内关系。间作时两作物的共生期至少超过其中任何一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是集约利用空间(行间)的种植方式。间作的不同作物不计入复种指数。
优点:作物多样;成行成带分布,尚好管理;土地生产率较高。
缺点:不便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
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又称混种。
特点:不同作物在田间的分布不规则,要求混种的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混作为人工复合群体,群体内既有种间关系,又有种内关系;集约利用空间;混作作物不计入复种面积。
优缺点:混作能充分利用株间空间;不便管理,不便田间作业。
套种: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特点:套作时两作物的共生期不得超过任一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群体内既有种间关系,又有种内关系;第二种作物在头一种作物进入生殖期后,收获期之前种植;套作各作物的种植面积计入复种面积。

2、 问题:合理间套作的增效原理?
评分规则: 【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①增加了采光数量 ;②提高了光合效率 ;③改善通风与CO₂ 的供应状况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  ①根系有深有浅,有疏有密,分布的范围不同;②不同的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料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
生物间互补与竞争  ①减轻自然灾害 ;②边际效应
代谢产物的影响  ①作物分泌物的活性物质有利于其它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马铃薯//菜豆、小麦//豌豆;②化感作用:高粱对杂草有化感抑制作用;番茄与黄瓜、葱与菜豆、苹果与玉米等存在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
减少竞争原理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不能共存2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必须选择生态位有差异的类型,以协调物种间在时间、空间、营养方面的分离关系,增强互补作用,发挥间混套作全面增产效应。

3、 问题:合理间混套作复合群体田间结构配置技术?
评分规则: 【 密度调整:①高位作物的种植密度要高于单作,发挥密度的增产潜力。水肥、行数、株型等决定密度的增加程度;
②不耐荫的矮位作物的种植密度要略低于或相同于单作;
③高位作物采用宽窄行条状种植,缩小高位作物的窄行距和株距(挤中间,空两边),宽行密株,一穴多株,发挥密度的增产优势;
④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的边行优势,减小矮位作物的边行劣势。
行数、行株距的幅宽调整:①高位作物行数不可多于边际效应(优势)所影响行数的二倍,矮位作物不可少于边际效应(劣势)所影响行数的二倍;
②高位作物边行优势可达到的行数因作物不同而异,小麦3行,最多6行,行数越多,增产越少。矮位作物边行劣势可达到的行数例如:甘薯3行,最少6行,行数越多,减产越少;
③与单作相比,高位作物与矮位作物的幅宽都小于其相同行数行距的总和。这样利于增大高位作物间距,减轻边行劣势,发挥边行优势;
间距:作物边行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可跟据两作物行距一半之和来调整。间距大浪费土地,间距小竞争大。
带宽: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以及农机具来调整。

4、 问题: 复种效益原理?
评分规则: 【 (答出5点要义给分50%,分别进行描述给分50%。)(1)提高光能利用率:①复种能通过增加作物光合面积和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年单产的核心。复种的中心目的是集约利用时间和土地,提高年光能利用率。②复种能够提高作物的光合势:光合势是作物的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较大的叶面积与较短的光合时间及较小的叶面积与较长的光合时间均不能获得较高的光合势。
提高热量资源的利用效率:①复种对生长季节集约利用,一年一熟利用的生长季有限,复种能提高生长季的利用率;②积温的集约利用:不同的作物需要的起点温度不同,将生长起点温度不同的作物适当组合为能充分利用四季生长的复种体系,可以提高对积温的利用率;③复种能减少农耗期:在复种季节较为紧张的地区,要尽可能地压缩农耗期,延长作物利用的有效生长期。移栽、套作、地膜技术,都可提高热量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复种的形式是夏季种植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冬季种植需水量较少的作物。与一年一作相比,一年二作几乎增加了一倍的耗水量,因而能充分利用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降水或灌溉水。
提高土壤资源利用效率:①增加利用次数,一亩变两亩(扩大面积);②延长利用时间,低产变高产(增加产量);③提高了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利用强度;④生物产量高,增加土壤有机物来源。
促进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复种增加了作物的播种面积,缓和了粮、油 、烟、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 问题:复种的技术?
评分规则: 【 (答出4点要义给分50%,分别进行描述给分50%。)(1)作物组合技术:①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②利用短生育期作物代替长生育期作物;③开发短间隙生长期的填闲利用;④发展再生作。
(2)品种搭配技术:①生长季节富裕的地方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②生长季节紧张的地方应选用早熟高产品种;③避开不可抗拒的气候灾害。
(3)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①育苗移栽,缩短本田期;②套作技术的运用;③促早发育,早成熟技术;④晚播(密植)技术。
(4)其他技术:①少免耕种植;②机械化;③生长调节剂调控,催熟、早收;④后期保温覆盖;⑤整形技术。

【作业】第四章 轮作与连作 第四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影响作物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评分规则: 【 (1)有机质及养分作物生长过程中消耗土壤大量养分,但残留的根、茬和落叶也给土壤补充相当数量的有机物和养分。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和其它营养元素的收支情况是造成作物茬口特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2)生物种群不同作物茬口,形成的生物种群是不同的,生物种群包括杂草、害虫和土壤微生物等。
(3)作物根系的特点作物根系和土壤的关系比地上部与土壤的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和复杂,作物根系的形态、分布与数量,对土壤中有机物质的补给和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极大。
(4)作物的生长期与收获期茬口的早晚主要决定于前季作物种类及其品种的生长期长短、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播种收获季节。
(5)覆盖度作物覆盖度影响土壤湿度、温度、雨水拍击土壤的程度以及土壤松紧度和水蚀状况等,对土壤松紧度和保持水土能力有很大关系。
(6)耕作栽培措施作物的耕作栽培措施包括土壤耕作深度、耕层是否翻转、施肥的种类和数量、灌溉等。

2、 问题:豆类作物的茬口特性有哪些?
评分规则: 【 豆类作物可以借助共生的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这是土壤生物氮的主要来源,对保持农田氮素平衡起到很大作用。
豆类作物的有机物生产总量少于禾谷类作物,但在整个生育期间,残根和落叶数量多,根系C/N比低,可以留给土壤较多的易分解的有机物质,这给茬地土壤带来了很好的影响。
豆类作物吸收氮素养分的数量一般比禾本科作物要少,而对钾、钙、磷的吸收量较多,虽然有一部分养分是由落叶和根系归还给土壤,但粒用的豆类作物,如大豆、蚕豆、豌豆、花生等,所固定的氮素和吸收的养分多数由籽粒带出了农田,所以,需要施肥补充。
豆类作物叶片呈水平分布,它的透光弱,有抑制杂草的作用。
豆类作物为直根系,根群下扎比较深,并分生很多侧根,尤其是大豆,它的新老侧根代谢旺盛,在老根腐解的过程中,随着腐解,随着就被附近土壤吸收了,留出了根系的孔道,对下层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状况都有一定的影响。
豆类作物连作时,某些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如大豆重茬后,孢囊线虫病危害加重,蛴螬危害也加重。

3、 问题:轮作的作用有哪些?
评分规则: 【 (1)调养地力(1分)协调和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不同的,他们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是不同的。如果长期连续种植同种作物,就会导致土壤中特定的养分被片面消耗,只有轮作,才能协调和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2分)改善土壤化学性状: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但不同的作物补充供应的数量是不同的,质量也有区别。在轮作中,通过种植豆科作物、绿肥、牧草等,可以改善土壤中的氮素状况。(1分)调节土壤物理状况:不同作物覆盖度不同,根系发育的特点各异,生育期间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也不一样,就会对耕层构造、土壤结构和土壤侵蚀状况带来不同的影响。(1分)
(2)减轻病虫危害(1分)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专食性或寡食性,如果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这种作物所感染的由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必然会大量发生,而轮作可使病原菌或害虫的寄主发生变化,进而使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虫卵逐渐减少和消亡。(2分)由于轮作的前后茬作物栽培管理措施的不同,改变了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状况,形成了不利于某些病虫正常生长和繁衍的外部环境,这样也可以达到减轻病虫害的目的。(2分)
(3)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1分)作物的伴生性杂草,与他相应作物的生活型是非常相似的,甚至形态也相似,轮作可以通过改变农田生态环境,有效地抑制或消灭伴生性杂草。(2分)对于寄生性杂草,如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等连作后,很容易滋生蔓延,不易被防除。轮作可以通过换种非寄主作物,使寄生性杂草种子发芽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从而消灭寄生性杂草。(2分)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1分)作物生理生态特性不同,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与资金等社会资源。能错开农忙季节,均衡投放劳畜力,做到不误农时和精细耕作。由于轮作具有培肥地力和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作用,不用投入过多的肥料、农药等资源,所以,轮作可以降低生产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分)

4、 问题: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评分规则: 【 (1)化学原因(1分)营养物质的片面消耗: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因其根系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且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2分)根系分泌对本身有害的物质:作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常在根系分泌出化学成分不同的有机物质。某些作物的分泌物对本身是有害的。(2分)
(2)物理学原因(1分)某种作物长期连作,由于耕作措施、施肥种类和施肥量、灌溉等固定不变,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也不变,就会使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而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如水稻长期连作,会造成土壤紧实,容重加大,通透性变差;玉米、棉花等中耕次数较多的作物长期连作,对土壤团粒结构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也容易造成水蚀;花生等作物收获后土壤疏松,长期连作,容易造成风蚀,不但丢失养分,土壤结构也受到破坏;大豆连作,耕层土壤容重增大、非毛细管孔隙表层增大、大孔隙多, 三相比不协调,同时,连作大豆的根际土壤 pH值下降,土壤腐殖质总量、胡敏酸也随连作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引起大豆发育不良。(5分)
(3)生物学原因(1分)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各种作物都有其伴生杂草,这些杂草的生理生态特性与作物相近,不易消灭,长年连作,则混杂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另外,寄生性杂草种子第二年萌发后又能找到寄主生存,所以不易防除。(2分)病虫害蔓延加剧:连作减产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病虫害加重,如玉米灰斑病、水稻稻曲病等,连作都会加重,甚至使作物减产绝收。在虫害方面,如棉花红蜘蛛、花生蛴螬等,连作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2分)土壤微生物种群向一个方向发展:如玉米连作真菌增加,细菌减少,最终不利于玉米生长,产生连作障碍。(2分)土壤酶活性降低:研究表明,大豆连作后磷酸酶和尿酶活性降低,不利于大豆生长。(2分)

5、 问题:克服连作障碍的技术有哪些?
评分规则: 【 (1)化学技术(1分)一些因病虫草害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等生物因素造成的连作障碍,可以用现代的植保技术予以缓解。(2分)
(2)选择耐连作作物(1分)连作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连作障碍,但不同作物对这些障碍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的表现极为敏感,有的表现为钝感,所表现出来的连作减产幅度也有大有小,这也是连作形式能够普遍存在的内在原因。连作弊端少的作物可以连作,采取适宜的栽培措施,连作减产就会很轻微或不减产。(2分)
(3)更换品种(1分)每一种作物都有好多品种,不同品种生物学特性包括抗病性也有所不同,抗病虫品种与感病虫品种相比,在连作时就能表现受害程度较轻。生产上,选用高产抗病虫的不同品种,进行有计划的轮换种植,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2分)
(4)合理施肥(1分) 连年种植同一作物就会有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根据作物的需肥特点,及时地补充施入足量的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加以有效调控,这样就能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2分)
(5)精耕细作(1分)在生产上,无论种植什么作物,都要定期耕翻,保持良好的耕层结构,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及时铲耥,充分发挥土壤潜在肥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分)
(6)推广应用新技术(1分)物理技术:采用烧田熏土、蒸气消毒、激光处理及高频电磁波辐射等进行土壤处理,杀死土壤病菌、虫卵及草籽,消灭土壤中的障碍性微生物,减少土壤毒质,可使连作受害减轻。(1分)化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植保技术,以高效低毒农药、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或茎秆叶片处理,可有效地减轻病虫草的为害。及时补充化肥和有机肥,保持土壤有机质和矿质养分的动态平衡。(1分)农业技术:通过合理的水分管理,冲洗土壤毒质;实行水旱轮作,改变农田生态环境,均可有效地防止多种连作障碍的出现。选用抗病虫的高产良种,并实行有计划的品种轮换,也可缓解连作障碍的形成,使连作年限适当延长。(2分)

【作业】第五章 土壤耕作 第五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少耕和免耕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评分规则: 【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子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优点:(1)减少水蚀风蚀(水土流失)(1分)(2)保持土壤水分(1分)(3)增加表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分)(4)减少农耗(1分)(5)节约成本(1分)
缺点:(1)土壤变紧(1分)(2)表层养分富化,下层贫化(1分)(3)影响有机肥、化肥、残茬的翻埋(1分)(4)杂草虫害增加(1分)(5)地温下降(1分)

2、 问题: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评分规则: 【 (1)对土壤孔隙度的要求 (2分)从数量上讲,耕层中总孔隙度为50%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从质量上讲,耕层上部大孔隙较多,下部毛管孔隙较多。(2分)
(2)对土壤通气性的要求 (2分)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孔隙与大气之间CO2与氧气的交换性能。如果土壤紧实,则土壤通气性不良,不利于作物生长。(2分)
(3)对土壤温度的要求(2分) (描述后举一到两个例子)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根系吸收养料的能力较大,土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根系吸收能力。(各种作物生长的最佳土壤温度,水稻为25~30℃,小麦20℃,大麦18℃,玉米25~30℃,棉花28~30℃,马铃薯20℃,紫花苜蓿28℃。)(2分)
(4)对土壤湿度的要求(2分)(正面和反面说明)土壤湿度既直接影响作物的生理需水,又间接影响土壤组成和土壤紧密度。增加土壤水分不仅能保证谷物需水,而且有利于养料扩散,促进根系吸收。但是,渍水对土壤组成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是土壤嫌气状况,除养分恶化,产生还原性有害物质外,还滋生病菌。(2分)
(5)对土壤紧实度的要求(2分)土壤紧实度是指土壤对作物根系穿透的阻力。无论粘质土或砂质土,当阻力很大时,根系向前很难伸展,并需消耗大量能量,导致地上部分产量下降。(2分)

3、 问题:深松耕法的评价?
评分规则: 【 (1)继承了垄作耕法和平翻耕法的精华,局部打破犁底层,在加深耕层的同时,又保留部分犁底层托水、托肥的良好作用。(2.5分)(2)纵向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以深松部位加强贮水,以实的部位提墒,提墒与渗透各有场所,既可多贮水,又保证经济提墒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壤抗灾能力,适合旱季又适合雨季。(2.5分)(3)深松耕法有多种作业方法,可为各种土壤—作物—气候系统提供灵活选择的可能性。在土壤粘重或耕性不良的低产地上,可采取大比例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2.5分)(4)平作地采取耙茬深松或松耙松形成的耕层结构,实际上是“明平暗垄”,具有部分垄作的效果。(2.5分)(5)改善土壤性状,土壤通透性强,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和作物苗期光合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及产量提高。(2.5分)(6)土壤耕作次数少,平作地没有开闭垄,省去大量耙耢作业,节约成本。(2.5分)(7)耕层结构中有虚实不同的部位,实的部位有利于养分积累,虚的部位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有机质的积累与矿化各有其所,积累与矿化相结合。(2.5分)(8)深松耕法的不足之处是不适于坡度较大的耕地,以免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2.5分)

4、 问题:垄作优于平作的原因?
评分规则: 【 (1)提高苗床温度  太阳辐射入射角,增加受热面积,地表受热量增加。在气温较低情况下,对种子发芽、幼苗发育和作物根系生长,都有重要作用。(3分)(2)调节水分,防旱防涝  垄作的表层土壤经常保持疏松状态。而垄体下层则较紧实,保持耕层上虚下实,能更好的调节水分。春旱期间,5~375px紧密的耕层能更好的保持水分,便于作物利用。而上层0~125px成了隔离层,减轻水分的蒸发。夏秋多雨时,垄沟又能迅速排除积水,防止涝害。(3分)(3)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垄作地面呈波状起伏,增加了土壤和大气的接触面。表层土壤疏松,使土壤通气性增强。(3分)(4)防止风沙  垄作波浪形粗糙表面,能增大对空气流动的空气阻力,降低风速,减少土壤剥蚀量。同时,垄作使空气产生涡流,对吹起的土壤起着截留作用。(3分)(5)便于中耕除草。(3分)(6)沟台互换,与集中施肥相结合,做到用地养地兼顾。(3分)(7)减少作业项目,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2分)

5、 问题: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评分规则: 【 原则由于各地的土壤、气候及作物种类不一,而轮换顺序又极不相同,土壤耕作制有其具体的内容,建立土壤耕作制的一般:(2分)(1)发挥当地气候优势(3分)(2)适应当地的地势与土壤类型(3分)(3)适合各茬作物高产(3分)(4)有利于系统控制杂草(3分)(5)与生产条件相适应(3分)(6)尽量降低作业成本(3分)

【作业】第六章 种养结合 第六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怎样实现合理的种养结合?
评分规则: 【 本题考查种养结合的增效原理和理论基础,共4个理论,每个原理各占25%比例。答案:(1)种群间相互作用原理:生物种与种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而种养结合充分利用了种群间的正相互作用,构建复合群体。稻田养鱼是利用鱼与水稻之间的互利关系,稻田可为鱼提供水分和食物,鱼类可以采食稻田的杂草、害虫,其粪便可提高稻田肥力,从而促进水稻产量提高。(5分)(2)生态位原理:生态位与生物的生态适应相联系,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及生物群落中的种间竞争现象密切关联。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从分布、形态、行为、营养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组成进行合理组配,通过生态位的丰富和充实实现稳定性强、生产力高。(5分)(3)食物链加环原理: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求能量转化效率和生产力高,还要求系统稳定性强。根据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在原有食物链中通过引入新的链环,如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等,从而延长或完善食物链组合,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与稳定性。(5分)(4)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不同作物的自然归还率差异很大,在农业生产中,加入豆科植物和归还率高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如蚕豆、甘薯加工成粉丝出售,留下粉浆、粉渣喂猪,换回猪粪肥田。(5分)

2、 问题:试述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种养结合的增效原理和理论基础,共4个理论,每个原理各占25%比例。答案:(1)粮-畜、禽型:①粮食与畜牧业结合的模式:我国农村猪的饲喂量很大,且以粮食饲喂为主。北方,玉米、糠麸等能量饲料占60%;南方,尤其是江西、湖南等水稻产区,大部分用稻谷喂猪。稻谷的饲料效率约比玉米低10%~20%,因此,应在南方农区适当发展玉米、大麦、豆类等作物。②粮食与鸡、鸭、鹅等禽类结合的模式:禽类的饲料转化率、蛋白质转化率均较高,所以是一种节粮的模式,以鸡为主,包括肉鸡和蛋鸡。(6分)(2)粮、秸秆(菜、草)-畜型:①在猪的饲养方面,由于粮食不足,大量的野菜、青菜、甘薯藤、豆秸粉作为补充饲料,但出栏率比较低。优点是成本也低,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残留饲料,可以增加配合饲料比重,提高出栏率。②用秸秆配合一部分粮食来饲喂牛、马、羊等大牲畜。秸秆中的粗纤维含量较高,是草食家禽的基础饲料。优点是废物利用,就地取材,成本低,缺点是产品质量较低。(6分)(3)草原-畜型:我国牧区总面积近3.3亿hm2,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川西北等省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4%,天然草原不仅是广大牧区依存的主要自然资源和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及生活资料,更是维持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4分)(4)饼粕利用型:我国蛋白饲料缺乏,饼粕是重要的蛋白饲料。理论上一般畜禽饲料中蛋白质应占15%左右。豆饼含赖氨酸、色氨酸多,是优质蛋白饲料。我国还生产大量的棉籽饼和菜籽饼,但前者含有棉酚,后者含有芥酸及硫代葡萄糖甙。(4分)

3、 问题: 试述水田及旱田种养模式及内涵。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水田和旱田种养结合的模式及其增产增效原理。两个模式分别站14分和6分,只答主干给分40%,内涵及具体模式给分60%。)答案:(1)水田种养模式:①稻、鱼立体种养型: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鱼。稻田中的草鱼、鲫鱼等,能摄食大量的杂草,同时能松土、治虫。稻田中的鱼类还会吞食落入水面的稻虱、叶蝉、螟虫等。既减少了农药用量又节省了开支和劳力。(3分)②水稻、河蟹立体种养型:主推三种模式:一是“盘山模式”,推广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以种稻为主栽培模式;二是“水库模式”;三是“苇田模式”。(3分)③茭白、泥鳅立体种养型:利用泥鳅与茭白一生均只需浅水位这一共性,在田块中既种茭白又养泥鳅,不但可以提高茭白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而且还可以降低茭白市场处于低潮时对生产带来的冲击。(3分)④水稻、蔬菜、小龙虾种养型:将水稻、蔬菜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结合起来,组成“水稻、小龙虾、蔬菜”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2分)⑤稻、草、鹅种养结合型: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中国正在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全面调整。随着生产结构调整的推进,稻田种植牧草的种植模式,已在南方稻区初具规模,而且发展势头较快。这些模式主要有稻、草、鹅等。(3分)(2)旱田种养模式:①生态果园养殖土鸡模式:利用林果树下空地散养土鸡。一方面,鸡粪可以作为优质肥料,为树木生长提供有机肥,同时土鸡可啄食害虫,减少林果病虫害发生;另一方面,林果为土鸡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土鸡生长,达到立体种植、养殖业的完美结合,可取得良好综合效益。(2分)②玉米田养鸡模式:为改变土地单一种植的传统模式,探索种养结合发展立体高效农业之路,在借鉴“稻田养蟹”等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河南省积极探索旱作地区种养结合,发展高效农业的新途径,首次进行了玉米田养鸡的技术研究示范,并取得了可喜成效。(2分)③果园养鹅模式:果园养鹅对于果园内杂草的生长是能够起到抑制生长及除草作用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肥料成本的效果;鹅在果园是以放养为主,有着较强的生长能力;鹅抗病性与适应性较强,在果园放养环境下,抗病能力增强,所以管理起来是非常简单。(2分)

4、 问题:试述庭院种养模式的类型和内容。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庭院种养结合的模式及其具体内容。共计5个种养模式,只答主干给分25%,内涵及具体内容给分75%。)答案:(1)猪、沼、菜庭院种养模式:该模式是将沼气池、猪舍、厕所和日光温室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综合利用体系,是适合我国北方地区的新型庭院种养模式。空地为基础、沼气为纽带、生物互促互补为动力。通过能量多层转化和物质循环利用,将种植业、养殖业、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4分)(2)牛、蚯蚓、黄鳝、蔬菜庭院种养模式:山东省村民积极探索“链条式”科学种养模式,建立了“秸秆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喂黄鳝—蚯蚓粪种蔬菜”的“一种三养”高效种养模式,实现了资源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4分)(3)禽、蚓、菇、鱼立体养殖模式:江苏省如皋县农民探索的一种庭院种养模式,实现了:一地三用(鸡、蚯蚓、葡萄)、一水三用(鸭、鱼、葡萄)、一料三用(蚯蚓为一料,三用指猪、鸡、鱼)。(4分)(4)兔、鸡、鸽、菜立体种养模式:大连甘井子区农民探索出的一种庭院种养结合模式,采用鸽子粪喂鱼,用鱼池和蓄水池的水浇灌葡萄和菜园,用鸡粪、兔粪、猪粪上葡萄和菜地。(4分)(5)葡萄、鱼、蚯蚓、猪、鸡立体养殖模式:张家港市开展了葡萄、黄鳝、蚯蚓、猪、鸡立体种养工厂化生产模式示范。充分利用葡萄种植空地开池养殖黄鳝,利用猪、鸡粪便饲养蝇蛆作为黄鳝活饵料,利用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为生态园能源,并将发酵液连同饲养蚯蚓、蝇蛆的下脚料用作葡萄生产的有机肥料。(4分)

5、 问题:试述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并举例说明。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与畜牧业相结合的模式及其具体种植模式。只答主干给分25%,内涵及具体内容给分75%。)答案:种养结合的核心是饲料,或者说饲料是种养结合的纽带。(1)粮饲复种: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方,在一茬主作物收获后或播种前,可复种一种或几种饲料作物。例如,南方地区麦-稻-胡萝卜(长江流域)等;北方则采用小麦、大麦(粒用)—青贮玉米、高粱、大豆(华北)等。(3分)(2)饲料作物填闲种植:利用短生长期作物插到正季作物的前后短暂空闲期进行填闲种植,主要模式有:华北的春油菜、菠菜、豌豆等—春玉米、春稻;西北、东北南部的冬小麦—箭筈豌豆、绿豆、青刈玉米;南方中稻区的蚕豆、紫云英、一年生黄花苜蓿—中稻;中稻—萝卜、白菜、饲用甜菜。(3分)(3)间混套作:①粮(经)饲间套作:充分利用主作物的空档或少叶面积时期,在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中间套饲料作物,主要有:玉米‖黄豆、黑豆(北方)等。(3分)②林(果)饲间混作:在幼林期或幼果期间作各种饲料作物,如:果‖豆类(饲)等。(3分)③菜田间混饲料:将蔬菜与饲料作物间混套作,如:玉米(饲)‖(或/)大白菜(饲用);早春菜/棉花(经饲);麦/玉米(饲)/白菜、萝卜(菜饲用)等。(3分)(4)饲料轮作:①青饲轮作:全年或整个轮作期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一般多在畜牧场附近实行,以生产鲜嫩多汁饲料和青饲料为主。这些饲料质量要求高,且体积大,含水多,运输难。养牛场附近的青饲轮作:青刈大麦||豌豆等(长江流域);养猪场附近的青饲轮作:青刈大麦||豌豆-南瓜||苋菜-秋甘蓝-青刈油菜||紫云英-莴苣||青刈甘蓝-饲用甘蓝-青刈蚕豆||饲用甜菜-空心菜(长江流域)。(3分)②粮饲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种植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苜蓿三年3年→小麦→玉米(西北)、冬小麦(粒)—青刈玉米(华北)、玉米/草木樨→草木樨→玉米(辽宁)等。(2分)

【作业】第七章 耕地保护 第七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我国耕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评分规则: 【 (考察标准:本题考查保护耕地措施的掌握,答出每个措施得4分,每个措施进行描述给全分。)答案:(1)严格执行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4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土地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2)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4分)。应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构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发布耕地质量评价标准,防止占优补劣导致的耕地隐性损失。同时,应构建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因地制宜,通过开源和节流,实现占补平衡的目标。(3)构建和完善耕地保护区内和区域补偿机制(4分)。构建耕地保护外部效益内部化的机制,提高区内耕地保护的效果。同时,应构建耕地保护的区域补偿机制,以降低耕地保护者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其收益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4)节约集约利用耕地(4分)。一是提高建设占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二是注重用地与养地、护地的有机结合,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年产量。(5)提高制度的违约成本(4分)。应加大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查处违规违法行为,并提高违约成本,采用经济、行政和刑事处罚等手段,使耕地保护中的相关主体按规定审批和占用土地。

2、 问题:防风蚀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防风蚀的主要措施的掌握,答出防治风蚀的措施的概念得2分,答出主要措施概括得2分,每个措施进行描述得4分。)答案:防治风蚀的措施是以建立植物、秸秆残茬等组成保护层固定和保护土壤,以建设防护林等植被体系防风固沙,以增加地表粗糙度的土壤耕作消弱气流对地面的作用力等为基础的。(2分)主要的防护措施包括:建立防护林体系,进行保护性种植,并采取防风蚀的土壤耕作措施。(2分)(1)建立防护林体系(4分)。防护林体系包括防沙林和护田林,具有防风作用、防沙作用、保水和减轻水蚀作用、调温作用。(2)保护性种植(4分)。通过合理布局抗风蚀能力强的作物和品种,以及选用抗风蚀的种植模式等降低农田的风蚀程度。多熟种植和填闲种植可提高田间的覆盖程度和覆盖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风蚀。(3)设置农田屏障(4分)。在田间设置防风屏障,如作物防风障和篱笆防风障等,是一种保护性的带状间作形式。(4)保护性耕作(4分)。采用有利于保留秸秆和残茬,以及能增加地面粗糙程度的耕作方法,均可以有效降低风蚀的危害。如深松耕、残茬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等。

3、 问题:论述农田杂草防除的农艺措施。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此题考查农田杂草常用的措施,答出并进行描述清除感染源得5分,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得8分,土壤耕作得5分,合理灌排得2分。)答案:指通过合理安排农艺措施,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以抑制杂草的发生和蔓延,从而达到降低和防止杂草的危害。常用的措施包括:(1)清除感染源(5分)。主要包括精选种子,清除播种材料中混杂的杂草种子;施用腐熟粪肥,利用堆制过程中的高温使大多数杂草种子丧失发芽能力;用混有杂草种子的农副产品作饲料时,最好经过粉碎或蒸煮;清除田边、沟渠、路边和荒地的杂草;在灌溉渠系中设置收集网,清除灌溉水中的草籽;在杂草开花期前清除田间杂草,清除感染源。(2)合理安排种植制度(8分)。①合理轮作:第一,改变了田间作物的种群结构,使寄生性杂草失去了营养来源;第二,引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杂草失去了原本适宜的生存条件;第三,引起耕作、施肥及灌水等农艺措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防除杂草。第四,轮作简单易行,成本低,无生态公害,又能调养地力。②合理多作种植:实行间混套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且增加了农田覆盖程度和覆盖时间,能抑制杂草的生长,降低其危害。(3)土壤耕作(5分):过机械伤害消灭杂草幼苗、植株或地下繁殖器官。主要包括:通过早春的耙耱等措施整地,诱发杂草;春播前耕耙表土,消灭早期萌发出土的杂草幼苗;作物出苗前或出苗初期耙地,以杀伤播种后萌发出苗的杂草;作物生育期间适时多次中耕,铲除株行间的杂草;深耕是防除杂草,特别是多年生杂草的重要手段。(4)合理灌排(2分):通过灌溉、排水,创造不适于杂草生存的土壤水分条件,以防除杂草。

4、 问题:简述次生盐渍化的内涵、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原因的掌握,答出6个主要原因得12分,答出3个主要措施6分,每个措施进行描述给全分。)答案: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在地下水位较高且矿化度亦较高的情况下,有灌无排或重灌轻排,引起浅层地下水位升高且超过其临界深度,导致下层土壤和地下水中盐分向表层富集。(2分)②渠系渗漏严重或水库蓄水不当,抬升了地下水位。(2分)③引用高矿化地表水或地下水灌溉而又无调控措施,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2分)④水田、旱田相邻分布,而水田周围又无截渗设施,使旱田地下水位抬升而引发土壤盐渍化。(2分)⑤耕作措施粗放,如土地不平整、常年不施有机肥等,使土壤性质恶化,蒸发量增加,加剧了土壤返盐。(2分)⑥一些工矿企业排放的含盐弃渣和废水,作为环境污染源,也能使局部地段的土壤发生盐碱化。防治次生盐渍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合理灌溉,并防止渠系渗漏,控制农田来水量,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2分)②健全排灌系统,使地下水的出流依靠排水,尽量减少土壤蒸发。(2分)③对于已经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块,采取水利、生物、农业和化学等措施进行改良。(2分)

5、 问题:污染土壤的农业改良措施有哪些?
评分规则: 【 (评份标准:本题考查对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掌握。答出3个技术得15分,论述完整得全部分值。)答案:农业改良措施是指一般农业生产上可操作的用于降低土壤污染程度的技术措施。通常包括:(1)增施有机肥(5分)。施用堆肥、厩肥、植物秸秆、泥炭等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施用有机肥还能提高微生物和酶的活性,加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综合运用有机改良技术和中性化技术,是治理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措施。(2)合理耕作(5分)。合理耕翻污染土壤,并结合施肥培育地力,可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通过耕作创造良好的通气条件,还有利于挥发性污染物质的挥发。(3)改变农作形式(5分)。农作制度的改变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可降低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作物对污染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因种类和品种差异较大,根据污染类型及程度,进行适应性种植,可将改良和利用污染土壤有机结合起来。 

【作业】第八章 耕地培肥 第八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来源、组成及其存在形态?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来源、组成及其存在形态,概念正确给4分,来源和组成各5分,存在形态每条各2分。)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残体在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残留物及新合成的有机物质。(4分)自然界的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地面的植被,以及土内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的残体。(5分)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从化学元素看主要有C、H、O、N、P、S、Ca、Mg、K、Fe等,及由以上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纤维素、木质素等。(5分)土壤有机质存在形态主要有三种:(1)未分解和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仍保留形态学特征,为较新鲜的有机质。(2分)(2)经微生物分解,失去形态学特征,呈暗色块状物,包括有机物质的分解产物和新合成的简单有机化合物。(2分)(3)经过复杂生化过程形成的性质稳定的腐殖物质,与土粒紧密结合,它是土壤有机质主体,占有机质总量的多数,是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之一。(2分)

2、 问题: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外界条件
评分规则: 【 (考察标准:本题考查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外界条件,答出4大点给一半分值,每点进行描述给全分)答案:(1)土壤水分、通气状况(5分):土壤水、气相互消长。当土壤及有机质处于干燥状态时,虽然这时通气状况好,但因缺水,微生物活动几乎完全停止。在土壤湿度适当时,即使通气条件一般,微生物活动也较好。好气微生物活动活跃,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具有分解快且彻底、矿化率高的特点。(2)土壤温度(5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在温度20~40℃之间,有机质的转化速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加快,最适温度为25~35℃,60℃以上时化学氧化作用明显增强。土壤水分状况对土壤温度影响很大,在田间持水量60%~80%时,温度的影响最明显。(3)土壤的酸碱反应(5分):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条件,均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pH值不同,各类微生物量不同,活性不同,影响有机质转化速度和产物。(4)土壤粘粒(5分):土壤粘粒的吸附作用可减弱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有机质的分解能力。

3、 问题:简述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对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的影响。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此题考查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对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的影响,各小点分值为2分。)答案:有机质中碳素和氮素含量比值叫碳氮比,用C/N表示。(2分)它是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因素之一。(2分)有机碳是微生物活动能源,构成体细胞主要成分。(2分)氮是组成微生物体细胞的要素。(2分)二者比值大小关系到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2分)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收1份氮,还需吸收5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2分)所以,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致为25∶1。(2分)如果有机质C/N接近25∶l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2分)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2分)如果C/N小于25∶1,利于有机质分解,并放出大量的氮素。(2分)

4、 问题:试述生物养地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生物养地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概念2分,主要作用分别为3分)答案: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2分)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1)固氮。(3分)(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3分)(4)保持水土。(3分)(5)松土耕地。(3分)(6)生物排除盐碱。(3分)

5、 问题:耕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开放型的,请例举其输入和输出。
评分规则: 【 (评份标准:本题考查耕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输入和输出分别列出5条即给满分,每条2分。)答案:(1)输入包括:(10分)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②降水。③土壤矿质分解。④生物固氮。⑤根系和残茬归还。⑥尘埃的沉降。⑦灌溉。⑧播种与幼苗移栽。(2)输出包括:(10分)①植物收获物对养分元素的移出。②土壤的淋失。③土壤的冲刷。④挥发。⑤土壤固定等。

【作业】第九章 中国耕作制度的区划与发展 第九章 单元作业

1、 问题:简述全国耕作制度分区级别并列出一级区命名?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全国耕作制度分区级别及一级区名称,分区级别正确给5分,10个一级区每点各占1.5分。)答案:根据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制度类型(包括作物构成、种植模式、养地方法、经营模式等),全国耕作制度共分10个一级区、41个二级区。(5分)编号及命名如下:(1)东北平原山区半湿润温凉雨养一熟农林区(1.5分);(2)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灌溉集约二熟农区(1.5分);(3)长江中下游与沿海平原丘陵湿润中热水田集约二三熟农区(1.5分);(4)江南丘陵山地湿润中热水田二三熟农林区(1.5分);(5)华南沿海平原丘陵山地湿热水田多熟与热作农区(1.5分);(6)北部低中高原半干旱凉温旱作一熟农区兼牧区(1.5分);(7)西北干旱中温绿洲灌溉一熟农区与荒漠牧区(1.5分);(8)四川盆地湿润中热麦稻二熟集约农区(1.5分);(9)西南中高原山地湿热水旱二熟粗放农林区(1.5分);(10)10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高寒牧区兼河谷一熟农林区(1.5分)

2、 问题:简述东北平原主要耕作制度及其特点。
评分规则: 【 (考察标准:本题考查对我国最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掌握,答出东北平原农区全称并写出5个主要耕作制度名称给一半分值,每个制度进行描述给全分。)答案:东北平原山区半湿润温凉雨养一熟农林区主要耕作制度有5种:(1)平原雨养半机械化玉米—大豆—牛—猪混合制(2分):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主体耕作制度。玉米与大豆是主体,一年一熟,同时有部分小麦、高粱、谷子等种植。利用玉米与大豆的副产品喂养牛、猪,实行农牧结合。(2分)(2)低地集约水稻制(2分):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5%左右,在各亚区均有分布。以连作为主,一年一熟。东北地区生产的粳稻品质优良,在全国稻米市场中占有很大的分量。(2分)(3)草地放牧与舍饲结合制(2分):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分布着广阔的优质草甸草原,放牧牛羊,实施舍饲和放牧结合,是肉牛、奶牛生产基地。(2分)(4)山地林农制(2分):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在山地中的沟道或山间小平原开辟为农田,种植大豆、玉米和水稻等。(2分)(5)大规模机械化农场制(2分) :在黑龙江省有众多的机械化国营农场,集中在三江平原,经营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以粮作为主,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分)

3、 问题:举例说明黄淮海平原主要耕作制度中一年两熟大田作物的上下茬关系。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此题考查黄淮海平原主要二熟制度,答出耕作制度名称给2分,答出上下茬作物给3分,各小点分值相等。)答案:(1)灌溉二熟集约农牧制占到本区50%左右,是本区最重要的耕作制度。主要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也有冬小麦接种甘薯、大豆。(5分)(2)雨养两熟耕作制在无灌溉条件下实行麦田两熟,下茬以玉米、大豆、甘薯居多。在旱地上轮作方式较多,主要是豆类与禾谷类作物、薯类作物轮换。(5分)(3)水田耕作制多数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5分)(4)棉田耕作制,本区为我国三大棉区之一,黄河以南以麦棉套作两熟为主。(5分)

4、 问题:试述实施水田多熟制的农区与耕作制度。
评分规则: 【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对5个农区水田二熟和多熟的掌握,答出5个农区得15分,论述完整得全部分值。)答案:垄作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灌溉集约二熟农区的水田耕作制,多数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4分)(2)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平原丘陵湿润温热水田集约二三熟农区的水田多熟集约农畜禽鱼混合型,在水田中,麦稻两熟、双季稻、双季稻3熟制各占1/3。(4分)(3)江南丘陵山地湿润温热水田二三熟农林区的水田多熟集约农牧渔混合制,水田以双季稻为主。其中,冬闲—早稻—晚稻占32%,冬作—早稻—晚稻占26%,冬作—中稻占10%。(4分)(4)华南沿海平原丘陵山地湿热水田多熟与热作农区的水田双季稻集约农牧渔混合制,主要包括冬闲—双季稻和冬作(蔬菜、油菜、马铃薯、蚕豆)—双季稻。(4分)(5)四川盆地湿润中热麦稻二熟集约农区的水田麦稻两熟集约型农作制,一年二熟,上茬是冬小麦、冬油菜或蚕豆,下茬是中稻。(4分)

5、 问题:简述西南中低山区立体农林牧雨养粗放自给制。
评分规则: 【 (评份标准:本题考查对该区农林牧立体性的掌握。答出立体性得三分,答出其余内容得全部分值。)答案:中低山区立体农林牧雨养粗放自给制是西南中高原山地湿热水旱二熟粗放农林区主体农作制(2分):(1)林地、草地、旱耕地立体相间分布。(3分)(2)耕地主要在中低山的旱坡地或阶地上,占本区耕地面积的2/3。其中,25°以上的陡坡地约占一半左右。(3分)(3)主要作物是冬小麦、马铃薯、玉米、甘薯、烟、油菜等。(3分)(4)耕作制有强烈的立体性。(3分)(5)山区中上层(2500m以上)以针叶林为主,少量种植耐凉作物,一年一熟;(3分)(6)山区中下层(1000~2500m)为阔叶林,亚热带经济林,喜温作物,一年二熟。(3分) 

【作业】模拟测验

1、 问题:试述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
评分规则: 【 效益原理:(15分)(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4)生物间互补与竞争;(5)减少竞争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10分)(1)作物与品种选配:生态适应性的选配,特征特性的对应互补,效益的对应互补;(2)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配置:密度,幅宽,行数和行株距,间距,带宽;(3)生长发育调控技术;(4)田间管理技术:适时播种,水肥管理,防治病虫,早熟早收。

2、 问题:试述豆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评分规则: 【 (1)豆科作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借助共生的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由于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残根和落叶数量多,对土壤肥力状况有明显的良好作用。所以我国各地对豆类作物的茬口都有好评价,如东北地区称大豆为油茬、软茬、热茬,是养地的茬口。(2)粒用豆类作物的有机物生产总量少于禾谷类和薯类作物,但在整个生育期间,落叶可以留给土壤较多易分解的有机物质。(3)豆类作物为直根系,特别是大豆、草木樨、苜蓿等根群向地中伸长较深,并分生很多支根。(4)豆类作物吸收氮素养分的数量,一般比禾本科作物要少,而对钾、钙、磷的吸收量较多,虽然有一部分由落叶及根系归还给土壤,但土壤仍然缺乏,需要施肥补充。(5)豆类作物连作时某些病虫害发生严重,如大豆食心虫、花生褐斑病。大豆连作,加剧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根瘤量明显减少。每小点5分。

3、 问题:我国南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评分规则: 【 (1)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以稻谷为主,兼有麦类、甘薯、玉米、豆类等;(2)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谷子、高粱、甘薯、大豆等;(3)东北以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为主,但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上升较快,接近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0%;(4)西北以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5)青藏高原则以青稞、豌豆、春小麦为主。每个地区5分

4、 问题:谈谈你所在家乡省份的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作物布局情况。
评分规则: 【 自然资源状况:(10分)作物布局情况:(15分)